首页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宏观税负降至15.2%,减税重在支持小微、科创

2021-03-12 | 来源:第一财经 | 作者:陈益刊
时间:2021-03-12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陈益刊

  中国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18.13%降至2020年的15.2%,“十三五”时期宏观税负下降约3个百分点。 

  311日,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新增减税降费总规模超过7.6万亿元。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记者,宏观税负降低,意味着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政府拿的少了,而企业和居民拿到更多收入。不过宏观税负并非越低越好,因为政府需要筹集足够的收入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强社会福祉。目前中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这包括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认为,减税降费规模不能无限地扩大,2021年的减税降费政策从2020年的“落实”转变到“完善”,调整结构,提高效率。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记者,相比于前两年2万多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今年新增的减税降费规模较小,因为继续大规模减税不可持续。不过考虑到继续执行深化增值税改革、个税改革等减税政策,延续和新出台部分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结构性减税举措,今年企业减负效应会更加明显。而且结构性减税更为精准。 

  今年新增减税政策一大特点是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比如,今年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鼓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减免金额年均增长28.5%,五年累计减税2.54万亿元。税收优惠更多惠及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享受减税额合计占比近九成。 

  具体来看,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户数由2015年的5.3万户提升至2019年的33.9万户,五年间扩大了5.4倍;减免税额由726亿元提升至3552亿元,2020年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37.8%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创新活力,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经费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44万亿元,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不少制造业企业反馈,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重从75%提高至100%,将会让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从而增加研发投入资金,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大量新办市场主体不断涌现。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净增涉税市场主体3341.4万户,较“十二五”末增长77.3%。而这基本都来自新办民营经济涉税主体。 

  近些年民营经济的税收贡献也在不断提升,2020年,民营经济缴纳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达60.1%,较2015年的51.5%提高8.6个百分点,成为稳定全国税收的重要支撑。 

  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占绝大多数。受疫情冲击,不少小微企业依然生存艰难,今年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加大减税力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告诉记者,这些政策精准减轻小规模纳税人负担,预期对交通运输、旅游和餐饮业注入活力,必将极大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助推中小微企业走出低谷,也能够充分调运市场主体积极性。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税务要闻
国际税讯
党媒推荐

关于我们
中国税务杂志社服务热线: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电子邮箱:tax@ctax.org.cn | 联系电话:010-63422191 | 传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1号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55
主办:中国税务杂志社 HTTPS://www.ctax.org.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 备案: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备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