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征纳互动 >> 正文

与时代同向 与税务同行

2024-10-23 | 来源:中国税务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4-10-23   来源:中国税务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既是纳税人,也是税务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持续在自主创新领域大力投入,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智能化实践经验。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围绕包括税务在内的政府部门应该如何更好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实践,本刊采访了华为副总裁吴刚先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政企数字政府系统部部长吴刚

  与税收事业同行,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中国税务》:《中国税务》创刊40年了,作为读者代表,请分享一些华为与《中国税务》以及税收之间的故事和感受。

  吴刚:贵刊1984年创刊,至今40年了,首先表示祝贺!华为1987年成立后,一直是贵刊的读者和作者。华为总裁任正非经常跟员工强调爱国爱家,从哪里做起呢?我的理解是从纳税做起。我们特别收集了近三十年来华为在贵刊发表过的文章,从《华为服务税务信息化》到《大数据与电子政务》,一共10余篇。从标题就能看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脉络,二十年前的焦点是“信息化”,十年前的主题是“数字化”,而今天,我们站在了“智能化”的风口,到了一个新节点。

  在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下,华为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在研发上持续大力投入,202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达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近十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1.11万亿元,累计公开专利超过33.6万件。正是得益于持续压强的研发投入,我们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今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4175亿元,同比增长34.3%。经过多年积累,华为已经在信息通讯、芯片设计、基础软件等领域做到了业界领先。在2023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公司表示要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充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持续提升“软硬芯边端云”融合能力,做厚数字世界“黑土地”。

  华为与税务信息化建设结缘已久,在金税三期的建设过程中,从核心征管系统的优化到数据中心的构建,华为的高端存储、计算、虚拟化以及网络产品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在国家税务总局发票电子化改革工程建设中,华为自主创新的产品解决方案有力支撑了发票电子化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可以说,一路走来,我们是贵刊忠实的读者、勤奋的作者,更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者、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未来,我们仍希望是推动实现税务数字化、智能化的同路人。

  助力数字中国,建言以数治税

  《中国税务》:你对数字中国建设有哪些思考?

  吴刚:《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今年两会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当前数字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提质、提速、提新的新质生产力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在创新领域迈上新台阶。“新”就是创新,要对高科技如人工智能、根技术加大投入,引领创新升级;“质”就是质优,对自主创新的产品要高标准高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做到“能用”,而是要做到“好用”,要成为真正的“先进生产力”。

  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曾经长期依赖国外的技术标准体系,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存在重应用、轻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进入智能化时代,中国的自主创新要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做起,需重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做到应用和基础设施并重,高质量推进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税务》:请谈谈你对“以数治税”的理解和建议?

  吴刚:“以数治税”是税收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望实现更多领域涉税数据的归集整合和共享互用,充分发掘数据价值并驱动业务流程变革,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税收服务的精准度、纳税人的满意度,有效推动税收征管工作实现从粗放到精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和主动服务转变。

  真实、准确、标准化的数据是“以数治税”的基础。首先,应当关注数据质量。税务的信息化系统规模大而复杂,做好数据的标准化面临较大挑战,需要从最初的规划阶段就将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量提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其次,鉴于税收数据的重要性、机密性,在数据的传送、使用、保存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安全技术+安全制度”实现双重保障。再者,需要关注数据人才的培养,发挥好税务干部对税收业务理解深刻、实操经验丰富的优势,使之与数据治理、分析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培养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真正实现“以数治税”保驾护航。

  科技自立自强,展望税收智能化

  《中国税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此,你怎么看?

  吴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突破“根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所谓“根技术”,学术上的定义是能衍生出并支撑着一个或多个技术簇的技术。例如在ICT领域,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等,就是“根技术”。而攻破“卡脖子”的关键是“根技术”的突破,要驱动科技产业重回“应用和架构并重”的发展道路上,这需要我们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产业生态及人才体系建设等。以华为自身为例,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到基础研究中,在“采、传、存、算、智、用”等领域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华为也在努力为中国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税务》:当前,人工智能、AI大模型已经成为业界热点,你对税务智能化发展有什么建议?

  吴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有三个趋势,分别是“一个基础、N个方向和海量应用”,最终将会在坚实的算力平台上迸发出“百模千态”,实现“百模千态”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赋能千行万业。“一个基础”,指以自然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视觉大模型、预测大模型、科学计算大模型为基础模型;在“N个方向”上,基础大模型正在深度赋能各个行业,形成行业大模型,包括智能驾驶、金融、制造、气象、税务、水利等;在“海量应用”方面,行业大模型助力海量应用的创新,推动各行各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税务智能化发展水平关系到税收征管效率和税法遵从度。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税务部门立足自主创新的算力平台,即将迎来智能化大发展的契机,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是充分考虑税务业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时,要着重考察目标产品的可持续供应、技术先进性和生态成熟度。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税务业务系统融合,构建税务大模型,采用中心训练、边缘推理的架构,提升税务系统的整体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审核、风险评估和智能咨询,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和提升税务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对税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再造,去除冗余环节,简化办税流程,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个性化的税费服务。

  二是加强税务智能化人才培养。税务智能化人才培养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税务管理新需求的关键。首先是将理论与实操结合,培养具备扎实的税务理论知识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能力的人才。其次是强化与科技企业、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习基地。再次是将这些人才培养措施有机融入税务领军人才等的培养体系中,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涉及海量数据,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始终是重要议题。建议加强数据安全治理和隐私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确保税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等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权限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中国税务》:请你对《中国税务》杂志提一些寄语或建议。

  吴刚:一直以来,《中国税务》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前瞻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涉税参考和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规范税务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中国税收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华为一直积极与税务部门协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曾多次为贵刊供稿,今后我们也很乐意继续分享经验和建议。

  平凡的奋斗融入了国家的历史,也丰富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与时代同向,与税务同行,有振奋,更有自豪。希望《中国税务》一如既往秉持初心,发挥自身优势,多解读与纳税人缴费人密切相关的政策,多关注科技创新行业工作者的需求和心声。祝愿《中国税务》越办越好,为中国税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税务要闻
国际税讯
党媒推荐

关于我们
中国税务杂志社服务热线: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电子邮箱:tax@ctax.org.cn | 联系电话:010-63422191 | 传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1号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55
主办:中国税务杂志社 HTTPS://www.ctax.org.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 备案: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备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