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税务文苑 >> 正文

穿越分水塘的宁静

2024-01-11 | 来源:《中国税务》2023年第12期 | 作者:谢枚琼
时间:2024-01-11   来源:《中国税务》2023年第12期
作者:谢枚琼

  眼前的这一口水塘,在水乡江南实在太过平常了,但它偏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地理标志,一个村庄以其命名,一部传奇在此诞生,一段历史因此辉煌。这座塘叫分水塘,水塘的水分两系,一支流往义乌,一支流往浦江,所以叫分水塘,其坐落的村子于是就唤做分水塘村,听起来多么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一方普普通通的池塘,了无大江大河的恢弘气势,却赫然有着大河的格局、大江的胸怀!哪怕再渺小,分水塘也毫不犹豫地奉献了自己,水出东西,分润义浦,这何尝不是一大壮举?小水塘者,大情怀也!

  一个夏日的午后,白花花的太阳光晃花了眼睛,甫一踏上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小山村,满目青山,扑面而至。路边茂密的林子里蝉鸣得起劲,一缕清风迎来,不由分说地牵住我的衣袖,像是欢迎我的到来。乡村的热情,写满村民淳朴的脸膛,每一扇厚重的大门,似乎都在朝我敞开。而让我体味至深的,还是分水塘的宁静。是的,那一份宁静如遍地流淌的阳光,无处不在。在光滑的石板路上,等着你的脚步去叩响,在小径旁的野草丛里,等着被一声虫鸣去惊醒,在古老的院落里,等着一把老蒲扇来摇动。

  当我怀着虔诚,来到那间简陋的柴房里,一眼就看到一个一头乱发的年轻人,面容清癯,身着靛蓝长衫,端坐于“书桌”前。所谓的书桌,不过是两条长凳上架了一副铺板,既当书桌又当床。年轻人一手捏着毛笔,一手拿着书册,铺板上摊开了一沓文稿,摆放两个白色的瓷碗,一个盛着墨汁,一个装着红糖水。最吸引我目光的,还是年轻人满手的墨渍。这位年轻人,就是陈望道。

  陈望道故居,陈望道在此翻译《共产党宣言》。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柴房的角落里码了一堆柴草,各式破旧的农具默默地倚在墙脚,一件蓑衣和一个斗笠则醒目地挂在墙壁上。这一场景,领着我的思绪穿越到百余年前的分水塘:1920年的早春,乍暖还寒,时年29岁的陈望道正是躲在这里,翻译了一部“改变19世纪以后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那个宁静的小山村,给陈望道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虽然四面透风的柴房挡不住倒春寒的侵袭,但他沉浸其中、物我两忘,全心扑在译本上,一字一句地斟酌,一字一句地推敲,一段“墨汁当红糖”佳话流传到如今——

  一天,陈望道正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道:“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人家进门一看,埋头疾书的儿子,手上、嘴上全是黑墨水。旁边的一碗红糖水,他却一口没喝,反而用粽子蘸着墨水给吃了,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墨汁为什么会是甜的?原来,在陈望道的心里,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这是一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燃烧着一团熊熊烈火,平静如水的表情下,一定澎湃着惊涛骇浪。宁静的分水塘,静水流深之际,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从此在这里掀起。

  俗语有云,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在分水塘村,再一次得到了诠注。分水塘村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大峰山下,四面环山,自古以来就是通衢要道,亦为金华到浦江的必经之地,一条山道南北可出,西通浦江、桐庐,东达金华、兰溪,其位置之重要自不待言。

  分水塘村人自古崇尚文化。民国伊始,新学初兴,这里即办起了新式学堂,废弃四书五经,一批有文化的农家子弟毅然决然地走出山村闯荡。陈家因种蓼蓝加工靛青的工艺独到,逐渐累积财富,开明的父亲颇具眼光,自己饱尝无文化之苦,乃决心培养子女上学,因此陈望道兄弟3人均大学毕业。陈望道原名陈明融,走上探寻真理之路后,改名为望道,表达了毕生追望大道的信念。分水塘村的史册上,从此镌刻上了一个闪光的名字,犹如黑夜里的一颗星星,照亮着赶路人。

  反复推敲,一气呵成,一个个不眠的日夜过去了,整整两个月,陈望道终于完成了这部经典著作的翻译,他不是用笔在翻译,而是用心,一颗救国救民之心。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下称“陈译《共产党宣言》”)在又新印刷所中问世。一句“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今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编者注)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为了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复兴赴汤蹈火、前仆后继。

  如今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仍保存着一本珍贵的陈译《共产党宣言》,这件文物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来的。那位共产党员叫张人亚,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1927年底,许久没有回乡的张人亚,匆匆推开了宁波霞浦的家门。为了保护好这批党的珍贵资料,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几番忖度,终于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计”,对外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谎言。从那时起,老父亲一人孤守着这个重大的秘密,苦等着儿子归来,5年,10年,15年,20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人亚也没有回来——他早已于1932年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

  后来,深明大义的张爵谦把儿子留下的珍贵资料交给了国家,里面就有上文提到的那本陈译《共产党宣言》——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之一。父亲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终于帮助儿子完成了这个光荣的任务,足以告慰其在天之灵!

  山东东营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演绎了又一个传播与珍藏《共产党宣言》的传奇。出生于刘集村一大户人家的刘雨辉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经常和志同道合的青年们在一起学习进步书刊,吸收新的文化与思想,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本陈译《共产党宣言》。刘雨辉非常珍惜此书,甚至一字一句地抄写下来,带在身边随时阅读。其时,《共产党宣言》已被反动当局列为重点查抄的“禁书”。刘雨辉共产党员身份暴露之后,被所在学校开除,为了自己心爱的《共产党宣言》不被敌人发现,她希望物色一位可靠者代为保管,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郑重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他和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地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保存了下来。火种就这样在传递中不断壮大,点燃了九州大地。

  这无疑是一次心灵洗礼之旅。返程时,我不由自主地又踱到了那间柴房,我看到阳光破窗而入,老屋满堂生辉,那个瘦削的身影在炽烈的阳光里,显得那么青春,那么伟岸。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税务要闻
国际税讯
党媒推荐

关于我们
中国税务杂志社服务热线: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电子邮箱:tax@ctax.org.cn | 联系电话:010-63422191 | 传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1号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55
主办:中国税务杂志社 HTTPS://www.ctax.org.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 备案: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备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