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税务文苑 >> 正文

难忘亲情

2022-07-29 | 来源: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 作者:唐洪祥
时间:2022-07-29   来源: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作者:唐洪祥

  每年清明,伴随着雨丝飘飞,烟雾轻扬,总有一幕幕童年往事,浮现在眼前。我的童年是在姥姥教诲、抚育下长大的。人生启蒙十年,是姥姥一手把我带大。如今的我,已近耳顺之年,在沐浴幸福时光的同时,也时常想起儿时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情景。

  姥姥生于民国初年,那是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和大多数女性一样,姥姥从小就饱尝生活辛酸,苦难与生俱来,印象中,她讲给我最多的是居家过日子的种种不易。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却在人生和岁月的磨砺下,生活得坚韧、质朴,骨子里透着刚毅与不屈。在我母亲和两个舅舅小的时候,姥爷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姥姥肩上。她东拼西凑买了一台小锅炉,每天起早贪黑地售卖开水,就这样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那个年代,每家日子都过得紧巴,由于缺少壮劳力,姥姥家的日子更是拮据,每个月的粮食都不够一家人吃,她只得精打细算,百般调剂。一次,实在忍不过去了,姥姥只好在背地里买了一次私粮。谁知那个卖主黑心,在棒子面里掺了不少锯末儿,回家后用水和面时才发现,救急的粮食被人骗了,姥姥又悔又恨,但毕竟面里还有一多半玉米面,不吃就要挨饿,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一口一口地咽下。后来,姥姥讲起这件事时,说那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肠胃异常难受,排不下、吐不出,肚子撑得日夜不安,每天都是在痛苦中度过。

  面对生活的艰辛,姥姥宁愿一个人承受,也不愿给别人添一点儿麻烦。仅有的一次,竟让她挂念了一辈子。那是一年的冬天,眼看家里粮食短缺,姥姥思量之后,跑到几里外姥爷的二姐家去借粮食,二姐二话没说就装了十多斤面粉。后来日子转好了,姥姥就去还那十多斤粮食,二姐执意不肯收。很多年过去,姥姥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嘱咐我们尽己所能去偿还这份恩情。

  姥姥在房前屋后种满了葡萄、海棠、榆树。每年春天,草木萌发,小院里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后院那20棵榆树,是当年工人师傅护河坡时丢下的,姥姥从河边捡回这些小树苗时,它们只有小手指粗细,裸露在阳光下已近干枯。姥姥像拾到宝贝似的回到家,把它们放在木盆里并盖上湿布。当它们渐渐有所缓解,才小心翼翼地栽到后院。后来,待这些小树苗长大了,有一次,舅舅突然提出要砍掉这些树,理由是每到盛夏,这些树都会生出很多毛毛虫,将树叶吃光。姥姥听了态度很坚决:“不行!小树长这么大不容易,它们也是生命,人吃五谷杂粮还生病呢,何况这些树木?我们想办法解决!”她的这番话,使得家人再也没起过砍树的念头。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来自姥姥对这些榆树的特殊情感。当年家里粮食不够吃时,她曾用榆树叶子拌在玉米面里蒸着吃,又充饥又当菜。

  姥姥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劳动开始的。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你快上学了,是大孩子了,可以学着干大人活了,不妨跟着姥姥一起去担水浇浇院子。平时家里洗洗涮涮用的都是河水,就连喝的也是河水,用井水要花两分钱到很远的街东头水房去买。我和姥姥拎着扁担、水桶来到水房,不少老人聚在那里闲聊。我那时年幼怕生,面对这么多双眼睛,便不自觉地往后躲。姥姥鼓励我要大胆,手把手教我怎么上肩、怎么担水。在姥姥的示范下,我的动作慢慢地协调了,挑水的路上尽管踉踉跄跄,回到家时一桶水只剩下半桶,但在卸下扁担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男子汉的自豪感。

  姥姥经常说,生活要靠吃苦耐劳去创造,天上不会掉馅饼。那时每遇到旱涝灾情,大街上就会有要饭的,在家门口,姥姥有时说话直白,常甩几句没面子的话。后来,我慢慢理解了姥姥的本意,她是觉得生活一定要自食其力,别给人家添麻烦,自己能劳动是本分。不过也有例外,一年仲夏时节,一个汗流浃背、头戴毛巾的妇女,步履蹒跚地来到家门口,面对面才说几句话,姥姥居然就把她请到屋里,又是热稀饭,又是递馒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不一会儿,那个妇女礼节性地和姥姥告辞,人刚一走,我就迫不及待地追问,姥姥告诉我,骄阳似火,这个妇女到家门口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这样的高温下,为了养家糊口而长途奔波,让姥姥萌生了一份同情。

  上世纪70年代初,日子有了好转,不少人家盖起了新瓦房,这让姥姥也动了心。但盖房子不是个小工程,从准备木料、芦苇、高粱秸、稻草、麻绳、草绳,到条石、洋灰、油毡、白炭、青瓦、沙子、砖、坯、土等,再到积攒人吃马喂的柴米油盐等人工开销,所有这些整整准备了三年有余。盖房时,白天施工,姥姥忙得抬不起头,可喜悦的心情挂在眉宇间,嘴上时不时地哼上几句:“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晚上独自一人坐在炕沿上,掰着手指掐算下一步工序,经过多日的奔波和操劳,一家人最终如愿以偿住进了新房。

  幸福与苦难仿佛是孪生兄弟,结伴而生。就在全家人乔迁新房不久,家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唐山大地震,姥姥一手操持翻盖的新瓦房,遭此一劫,险些震塌。地震时,姥姥和家人从梦中惊醒,随后跑出家门。这时,门楼和厢房已夷为平地,灰尘四起。震后,日子慢慢恢复了平静,姥姥谈起这些时,自我调侃中透着豁达:“这房没白盖,要是全家还住那几间旧房子,经这几下晃荡我们早活不成了。这么一想,那些年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

  姥姥传承的规矩多,严厉得有些刻板。比如,吃饭时,不让大声说话,遇到爱吃的不能吧唧嘴,夹菜就近取材,食不过中轴线,甚至连站姿、坐态都有讲究。平时,她喜欢做戗面馒头、烫面饽饽等主食,就连晌午吃的籼米饭,也让她做得比较硬实,到了三伏天,也很少做北方人爱吃的捞面,她认为男人劳动体能付出大,回家吃面条不扛时候,容易饿。说来也巧,有一次,有一个远房外甥,从山西回老家探亲,亲戚突然造访,姥姥一点准备都没有,这下可急坏了她,容不得过多寒暄,赶紧张罗着做饭,手忙脚乱满屋子穿梭,和好了面,又用肉和鸡蛋做了两种香喷喷的炸酱,张罗着让客人先吃。我躲在外屋窥视着摆了满满一桌子的炸酱面,眼巴巴地等待着。送走了亲戚,家里饭菜只剩下面汤水了。虽然家里人没吃上那顿炸酱面,但这不是姥姥舍不得,而是好饭让给客人,家里平常的日子还需细水长流。

  姥姥心地善良,处事宽容。前不久,我在手机上看到一段小视频,是一位文学大家追忆母亲的片段:“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事,就是跟随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小脚跑不快,被抓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着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我母亲轻轻拉住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其实,打他母亲的人,就是在集市上遇到的那个老人,只不过,善良、宽厚的母亲早已原谅了他,也让儿子懂得,人世间朋友宜交,仇人难解,恩仇过往,记住恩情少结怨恨。

  无独有偶,在我上小学时,一年暑假期间,离姥姥家不远处的集体玉米地已收割,舅舅得知这个消息,立马赶去捡场。没承想,看场的人认为,拾场的众人是偷窃,还不依不饶非要抓走几个人,刹那间,大家不知所措纷纷逃跑,唯有舅舅没能逃掉,他不断地在沟对岸和看场人周旋,其实看场人认识我舅舅,也许是报功心切,他就是不放过。这时,有人通风报信,十万火急地告诉了姥姥,她急匆匆来到玉米地,先是诚恳道歉,并大声斥责舅舅。舅舅没有办法,只好当面认错,退回捡了大半天的收获。

  姥姥心里总惦念需要照顾的亲人,她的妯娌大姥姥膝下没儿没女,大姥爷过世又早,人老了身边无人关照。无论多忙,姥姥总是抽空儿把大姥姥接到家中小住,不让她感到孤独。大姥姥患有癫痫病,发作时一两个人都护不住,每次遇到这种窘况,姥姥都是细致照料、调养。后来,大姥姥去了敬老院,姥姥隔三岔五去看望,带上点心、水果等好吃的。有一年腊月大年将至,我随姥姥去看望大姥姥,临走时,我看到她从衣兜里掏出用手绢包裹的两块钱,塞给了大姥姥。在当时一分钱都能买到商品的年代,两块钱也算是不小的数字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姥姥在50多岁那年突然中风,家人发现时,她已经昏迷不醒,一连几天不省人事,医院大夫表示已无力回天。万般无奈之下,家里人商议为姥姥准备后事。面对奄奄一息的姥姥,母亲和舅舅心如刀绞,没想到姥姥苦命一生,生活刚刚好转,就要面对生死离别。这时,不知谁出了个主意,说街东头有个老中医,既然这时没有别的办法,不妨请他用针灸试一试。没想到,这竟奇迹般地救了姥姥,一个星期过去,她在根根银针的作用下有了知觉,慢慢地苏醒过来,一个月后,她靠着家人的搀扶慢慢地站立起来。再到后来,更是奇迹般痊愈。不难看出,这奇迹除了老中医的高超医术,就是姥姥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硬气劲儿。从此,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为姥姥的顽强精神感佩不已。

  品过黄连不怕苦,风雨俱来挡不住。日子是过出来的,那个年代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姥姥却一直把清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平时围着灶台精心掐算一日三餐。每逢节日,她都绞尽脑汁把年和节过得像模像样,翘首以盼的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无论是食材选配,还是过节形式,姥姥都极其用心,就连屋里摆放的五颜六色的花束,窗户上贴的民间生活劳作的剪纸,也都是她一枝一叶、一刀一剪制作出的作品,让家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入冬时节,大白菜是北方人的过冬菜,但就是这最常见的大白菜,姥姥也是变着法地做着吃。白菜帮子劈下来,用盐腌制一两天,再洗干净攥去水分,然后拌上一点儿自制的虾油,俨然成了一道清脆爽口的咸菜。而后,把白菜心挖出来留给孩子们当零食吃,一点甜滋滋的味道,也算是时令水果吧。等到盼了一年的春节,把切好的白菜心和泡好的海蜇拌在一起,当做下酒的凉菜,这可算是上品佳肴了。余下的大白菜才是家里过冬的主菜,那是家家户户寒冬里飘散不尽的一种滋味。好吃莫过饺子,家境好些时,姥姥最喜欢做白菜馅的蒸饺,虽然缺肉少油,但大人小孩们围坐在一起,那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场面,满屋子飘散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斗转星移,似水流年。转眼间,姥姥已逝去30多年。时代在变迁,历史的画卷也越来越新潮,时代不同了,但姥姥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一直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今年6月以来,上海市税务部门深入一线调研,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倾听各类市场主体心声。一个多月来,已面向400余户企业收集意见建议40余条,解决涉税问题超200个。

  “受疫情影响,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波动、出口货运成本上涨、收汇周期变长等挑战,对企业现金流产生直接影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奉贤区税务局走访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时,该公司总经理傅东海向税务干部诉说企业困难。

  “以往企业从事进料加工贸易,会因为征退税差,产生一定的‘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可能会一直‘挂在账上’。在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后,这笔钱就能成为‘活水’注入企业的生产发展中了。”奉贤区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账上大概有190万元,将这笔资金调转为相应数额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当于有了一笔活动资金,企业很有获得感!”傅东海表示。

  在大走访期间,百联青浦奥特莱斯广场多次得到了税务部门的关心与帮助。企业副总经理王竹冰表示:“税务部门走访问需,送来‘减税清单’,让我们避免了漏享、晚享税收红利的情况。我们预计可享受留抵退税红利约1000万元,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300余万元,我们有了充足的资金进行一批大规模的满减、折上折促销活动,促进消费回暖。”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座谈调研,问计问需渠道广泛扩展至“云端”。上海复工复产后,上海康俪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接到了第一笔100多万的交易订单,可这却给公司财务刘明带来了“甜蜜的负担”。原来,这家去年新成立的从事保健品、日化产品销售的小微企业,为了新签下的大单需要将发票最高限额临时提升至十万元。“业务不熟练,客户又不断催促,真担心好不容易签下的大单流失,太头疼了。”在税务部门发起的电话调研中,刘明忍不住吐起苦水。

  了解企业情况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云”端视频连线,手把手辅导企业申请、领票,线下特事帮办,高效完成最高开票限额审批。也在当天,刘明收到了“发票配送”的消息。

  上海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以大走访为契机,着眼企业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在减负担、优服务等方面着力,把“问题清单”转变为“办实事清单”,确保更好发挥政策红利的效能,在推进上海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中展现税务担当作为。

(唐洪祥 曾任国家税务总局中新天津生态城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督办)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税务要闻
国际税讯
党媒推荐

关于我们
中国税务杂志社服务热线: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电子邮箱:tax@ctax.org.cn | 联系电话:010-63422191 | 传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1号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55
主办:中国税务杂志社 HTTPS://www.ctax.org.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 备案: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备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