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税务文苑 >> 正文

百年矿山焕新颜

2024-06-28 | 来源:《中国税务》2024年第6期 | 作者:扶新明
时间:2024-06-28   来源:《中国税务》2024年第6期
作者:扶新明

  湖南冷水江,有一座开采了逾百年的矿山。

  《史记》记载:“长沙出连锡。”修撰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宝庆府志》载:“井盐山之西……曰锡矿山……其山上产锡。”其所描述的范围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当时人们误以为这里产锡,故有此名。直到1896年,在锡矿山发现了明朝末年冶炼丢弃的矿砂,将矿砂样品运往长沙化验后,方知矿产为锑。

  1898年,锡矿山兴办了第一家炼锑厂,及至1908年,短短10年间,锡矿山的锑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一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锑价上涨,锡矿山迎来了一次短暂的“繁荣”,聚集了采矿公司达130余家,炼锑厂30余家,锑年产量超两万吨,居住在锡矿山上的人口达16万之多。锡矿山一跃成为当时湖南产业工人最多、产值最大的矿山。

  新中国成立以来,锡矿山地区累计产锑200余万吨,创汇70余亿美元,上缴利税60余亿元,从业人员常年保持在1万人以上,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锡矿山以锑资源储量世界第一、锑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锑产品质量世界第一,摘得“世界锑都”的桂冠。

  锡矿山的底蕴,不只是工业文明的积淀,党的革命事业也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5年冬,锡矿山北区肖家湾一栋简陋的平房内,几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秘密筹建中共锡矿山特别支部。这是继毛泽东同志在韶山创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湖南成立的第一个工矿企业党组织。1935年11月,萧克、王震率红二、六军团长征到此,锡矿山党支部为红军筹款五万大洋,1000多名矿工跟随红军北上长征,这里也留下了红军街、红军亭、红军桥、司令部旧址等长征足迹。解放战争时期,锡矿山地下党组织发动矿工开展护矿迎解放支前运动,配合解放军打响解放锡矿山的战斗。在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长眠着牺牲的革命先烈。

  丰富的锑矿藏和红色历史成为这片土地最深的烙印。然而,守着矿产资源“吃饭”,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一度给锡矿山带来沉重的负担。20世纪80年代后,锡矿山满山都是冒黑烟的小型冶炼厂,还有大量家庭式小作坊,支起炉架就进行洗砂、初级冶炼等。植被荒芜、水体污染、采空区塌陷……掠夺式开采造成矿区生态满目疮痍。“天上灰蒙蒙,地上满地尘”,当地人的这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锡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苦涩。不仅如此,锑矿的非法开采、无序冶炼、不良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锡矿山锑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锡矿山锑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35%,却没有锑产品的定价权与话语权,相关产业对经济和税收的贡献率也一直偏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锡矿山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将锡矿山纳入重点整治区域。当地政府部门以“寻千谋万策,护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为千秋万代”的精神,坚决打赢锡矿山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从取缔手工作坊,到整顿关停冶锑企业,再到大规模植树造林复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多管齐下,锡矿山生态环境“欠账”渐渐还清,过去的绿色“稀罕物”逐渐遍布山野,一眼望去,满目青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锡矿山如今由内而外实现了绿色“蝶变”,昔日满目疮痍的“世界锑都”再现山河青绿。

  今天,锡矿山的如画山水见证了十年变化。这背后,我所在的国家税务总局冷水江市税务局也助力不小。2020年,我们对锑产业链发展与税收贡献率进行专题调研发现,锡矿山有200多家采矿企业和300多家冶炼企业,分散粗放经营的问题较为严重。对此,我们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送给当地政府,用详尽的数据与实例分析了锡矿山锑产业链企业的分布及生产销售现状,从税收视角探讨了推进锑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对策,这份专题调研报告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冷水江市政府因势利导,推进锑产业整合升级,从根本上杜绝了锡矿山遍地开花式的盲目开采,特别是争取到国家级锑产业企业技术中心与质量检测中心落户锡矿山,极大提升了当地锑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质检权、定价权与话语权。

  随着近年来绿色税收体系逐步构建,我们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绿色税种的激励作用,持续提升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用好用活税费政策,在推动绿色消费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绿色效应全力释放。2021年和2022年,锡矿山锑产业链工业产值分别完成33.4亿元和41.5亿元,相关税收收入实现逐年递增。

  环境好了,山水美了,锡矿山的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火”了起来。红色遗迹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热门景点,工业遗址成为记录时代的美好记忆,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万代的宝贵资源。如今,锡矿山曾经烟雾缭绕的炼厂烟囱归于绿色静谧,红军长征驻锡矿山遗址、忆苦窿、锑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遗存述说着百年来的风雨沧桑。沉睡的峥嵘岁月,在革命遗址的现场打卡中变得鲜活;宛如地下城市的废弃矿窿和工业遗迹,在游人的一声声惊叹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锡矿山的蝶变,也深刻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在“红色文化”“工业遗迹”“绿色生态”交相辉映中,老百姓吃上“旅游饭”“生态饭”,钱包鼓起来了,过上了好生活。

  锡矿山,在奉献了百年锑矿、孕育了一座城市后重生,人们还有理由期待它以独特的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更好滋养这一方人。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税务要闻
国际税讯
党媒推荐

关于我们
中国税务杂志社服务热线: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电子邮箱:tax@ctax.org.cn | 联系电话:010-63422191 | 传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1号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55
主办:中国税务杂志社 HTTPS://www.ctax.org.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 备案: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新网 10120170084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备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