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的书卷气
那年扬州满城飞花、杨柳依依的时节,我在扬州东关街“邂逅”了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个园,一下子被这里的书卷气所吸引。个园,就像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的文化典籍,等待有心人细细品读。
个园的书卷气,与其营造者黄至筠息息相关。他不仅是一位商才卓著、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同时还是一位饱学之士,从其对个园的命名上,就可看出他不俗的文化品位。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黄至筠亦是爱竹之人,他认为竹子本固、心虚、体直、节贞,富有君子气象,因此,个园的主打植物也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各色竹子。个园因竹成园,亦因竹命名:一者,竹叶形如“个”字,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一联,正谓此也;再者,黄至筠名字中的“筠”字,亦借指竹子,黄至筠认为,比起竹子的气节,自己仅做到了竹子的一半,只配拥有半个“竹”字,而“竹”字的一半酷似“个”字,故黄至筠自号“个园”。这既是园主的自号,也是园林的大名,人园合一,匠心独运。
个园不光园名讲究,其整体布局及园中的每一个转角、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木,都浸染着书卷之气、尽显儒雅之风。
个园为坐北朝南、前宅后园式的江南私家园林,其布局从北往南依次为竹林区、假山区、住宅区,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浑然一体。
从北大门进入竹林区,一个绿色的世界次第展开。漫步于悠长的竹林小径,犹如竹海泛舟,那数不胜数的龟甲竹、慈孝竹、铺地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随风摇曳、风情万种,像无数的朋友在向游人致意。
假山区以独特而精巧的叠石艺术闻名遐迩,特别是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俱根据时令特征创作:春山为开篇,淡冶如笑而宜游;夏山是展开,苍翠如滴而宜看;秋山是高潮,明净如妆而宜登;冬山是尾声,惨淡如睡而宜居。四时之山的妆点安排,就像写文章一样有着严密的章法,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比如:看见冬山上的积雪,难免有寒风凛冽之感,可是,透过靠近春山西墙上的圆形漏窗,可见千百竿翠竹正茁壮成长,又让人蓦然想起英国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春山之布置竟用石笋插入竹林中,营造出“寸石生情”之态,巧妙点出“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的主题。游走于假山之间,仿佛穿梭于四季之间,此种感触前所未有。
从竹林区穿过一个石门,便进入了住宅区。住宅区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游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个园的书卷气——建筑的设计及匾额、楹联、书画,或诚朴敦厚,或恬淡清雅,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
那一天,我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两边栽满银桂的小路,进入一座叫丛书楼的建筑。楼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黄至筠及其儿女们读书、藏书的场所,却看不到上楼的楼梯。讲解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卖了个“关子”:“这座小楼的楼梯藏在了一个地方,先留个悬念给大家,等游园结束之后我再为大家揭晓谜底。”
在黄至筠日常待客与议事的清美堂,抱柱上那副楹联格外引人注目: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不仅是黄至筠的切身体会,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黄至筠高踞两淮总盐商之位40余年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书香门第的文化趣味。其厅堂所设,乃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汉学堂是黄家正厅,竟找不出“以富贵骄人”的丝毫痕迹,只感到扑面而来的书香。
清颂堂是黄家祖宗灵位所在,是整个家族集体聚会祭祀的场所。如此肃穆庄重的地方,堂屋内柱上的楹联仍以读书为主题: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其意为,家有园林美景可供四时游乐,最上乘的美味佳肴就是读书。中堂楹联,还是说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副楹联,已成为中国颇为经典的家风家训之一,影响可谓深远。
在黄至筠言教身传及个园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黄至筠的五个儿子个个饱读诗书、人人学有所成,更有著述等身、名垂青史者。其次子黄奭严谨治学、潜心钻研,竟达到了十几年足不出户的境界,著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共计数百卷,卷卷“重实证而轻议论”;其五子黄锡禧是清代知名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等,其词清丽婉约、淡然天成。
遍游园林之后,讲解员也点破了此前那个关子:个园四季假山之秋景假山右侧,有一条蜿蜒起伏的石头小路,能够连接到丛书楼二楼的侧面——这小路,就是上丛书楼的楼梯。黄至筠如此设计,意在告诉黄氏家族的子孙们,书山有路勤为径。而我却在想,黄至筠不让子孙们轻轻松松走楼梯上丛书楼,是否还暗示了一层“读书没有捷径可走”的意思呢?读书本身,已是最好的捷径。